1938年9月初至9月11日,宋希濂将军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71军在富金山一带展开了几乎完美的阻击战。这场战斗中,第71军成功击退了由日军第10师团、第13师团和第16师团组成的强大联军(其中第13师团是主要进攻力量,第10和第16师团辅助进攻)。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信德,日军损失惨重,超过1万人的死亡伤亡,其中4000多名日军士兵被击毙。通过这一战,71军展现了国军在抗战初期山地防御战中的卓越水平。
那么,宋希濂指挥的71军为何能够在富金山阻击战中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呢?
第一,地形因素
抗战初期,中日两军对抗时,国军的装备普遍落后于日军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富金山的地形成了国军抗击日军的有力武器。富金山位于河南省固始县南部,是大别山余脉的一部分,山峰海拔高达325.6米。它南北长约4公里,东西宽约2公里,山脉地形分布典型,山坡陡峭,很多地方坡度超过50度,攀爬极为困难。
展开剩余80%从地图上可以看到,富金山的地形特征显著,山体被断层分成大小不一的菱形断块,山脉的轮廓呈直线排列,山麓位置也显得十分清晰。如此的地形条件,为国军提供了极佳的防守机会。71军充分利用富金山的地形,进行土工作业,建立了多层次、多角度的防御工事,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交叉火力网。这不仅能有效杀伤日军,还能大大增强防守的稳定性。
当时,国民政府军政部于1938年7月22日发布的资料显示,第36师的装备包括2210支步枪、184挺轻机枪、46挺重机枪、24门迫击炮和多门战车防御炮。而日军第13师团作为甲种师团,其兵力超过2万人,装备有24辆坦克和超过100门各类火炮,其中75毫米以上的重炮占据半数以上。在平原上,面对如此强大的日军炮火和精准打击,第36师很可能会很快被压制。但是,富金山的山地地形让第36师和其他部队得以构筑复杂的防御阵地,强大的火力能够从高处向下打击敌军,抵挡住日军的进攻。
富金山的山地不仅让日军的炮兵瞄准变得困难,也限制了他们的掷弹筒和坦克的有效性。日军的89式轻型坦克,因其翻山能力较弱,根本无法在这种地形中发挥应有的作用。而这些地形优势的叠加,使得第36师和71军的防御变得异常坚固,日军在此的进攻难度显著增加。
第二信德,兵力部署精准到位
史料显示,第71军在富金山的防守阵地采用了梯次防御策略,兵力部署非常精确。第36师负责富金山左翼的防守,88师则防守右翼阵地,控制着通往叶信公路的重要交通线。此外,第61师进驻固始县附近,掌控有利地形,形成对第36师和88师的强有力支援。
那么,为什么会选择让第36师和88师承担主要的防御任务呢?这两支部队都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,尤其是在抗战初期的重大战役中积累了大量战术经验。第36师和88师都是德械师,装备精良,曾在一二八淞沪抗战、南京保卫战等多场重要战役中表现出色。88师曾在淞沪会战中深入敌后,成功击退日军多次进攻,36师则在南京保卫战中与88师并肩作战,经验丰富且战斗力强。
在实际作战中,第36师充分展现了其高超的防御能力。9月4日至9月6日,日军数次进攻,甚至一天之内连续发起五次攻击,但都未能突破第36师的防线。由于无法突破,第13师团的进攻开始变得焦虑,最终采取了违背国际公约的手段——释放毒气。然而,即使如此,71军还是成功组织反击,重新夺回了阵地,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战斗素养和应变能力。
88师在此次战斗中的表现同样令人称赞。在日军试图偷袭指挥所时,88师迅速集结兵力,在敌军前进途中成功迎战并击溃敌人,歼敌500余人。88师的迅速反应和高效作战能力,是其长期实战经验积累的成果。
总结
通过分析富金山的地形特点、兵力部署和实战表现,可以看出,富金山的地形是国军取得这场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。得天独厚的山地地形使得71军能够依托自然屏障,构建坚固的防线,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进攻力量。而得力的兵力部署和丰富的实战经验,使得第36师和88师能够在这片山地上展现出卓越的战术素养,成功抵御了日军的多次进攻。虽然最终富金山阵地被占领,但71军的顽强抵抗无疑为后续的战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,也为抗战初期的山地防御战树立了典范。
发布于:天津市铁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